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

作業十

b94611021 張淳皓

10.1
本週5/17有上課

10.2
如圖



 假設PM間距離為r(m)
 M以等角速度 ω (rad/s)轉動
 則P點此時有速度r*ω(m/s),其方向與r為垂直方向
 並有向心加速度r*ω^2 (m/s^2)

如圖(旋轉後)逆時針旋轉
 假若M複以V(m/s)等速水平移動
 則P點此時之速度為
V(m/s)+r*ω*sin(θ)(m/s) i - r*ω*cos(θ)(m/s) j
 加速度維持不變

假若M又具有加速度a(m/s^2)時
 則P點之速度不變,加速度為
 V(m/s)+r*ω^2*cos(θ)(m/s) i + r*ω^2*sin(θ)(m/s) j

四連桿如圖 

 由圖可看出,P點與A點以第二桿做連結
 亦即P點被限制在以A點為圓心,第二桿桿長為半徑的圓周上
 Q點亦類似與P點,其被限制在B點為圓心
 第四桿桿長為半徑之圓周上
 則P點於Q點之速度與加速度與AB兩端點的關係類似於之前討論的結論
 也就是將兩端點是為先前例子的M點,則分析P、Q點的過程就如同之前分析P點的過程
 
若以此推理四連桿的運動,則點P與Q之速度與加速度方向會與桿一(固定桿)之兩端點之關係如何?與我們前面的作業分析結果有無共通之處?(參看第六章之四連桿機構之運動分析)



10.3

程式:

function slider_draw2(R,L,e)
the1=slider_limit1(R,L,e)
the2=90
ang=linspace(the1,the2,100);
d=slider_solved(ang,R,L,e,1);

x=R*cosd(ang);
y=R*sind(ang);
for n=1:100
hold on
line([0,x(n),d(n)],[0,y(n),e]);
line([d(n)-3,d(n)+3,d(n)+3,d(n)-3,d(n)-3],[e-2,e-2,e+2,e+2,e-2]);
plot(0,0,'ro')
plot(x(n),y(n),'ro')
plot(d(n),e,'ro')
plot([0,0],[0,e-d(n)*(y(n)-e)/(x(n)-d(n))],'ro:')
plot([x(n),0],[y(n),e-d(n)*(y(n)-e)/(x(n)-d(n))],'ro:')
plot([x(n),d(n)],[y(n),y(n)*d(n)/x(n)],'ro:')
plot([d(n),d(n)],[0,y(n)*d(n)/x(n)],'ro:')
axis equal
axis ([-80 80 -80 80]);
pause(0.08)
clf
end

輸入 slider_draw2(30,30,0)
結果(紅圈為瞬心位置,其中滑塊與接地桿的瞬心因距離為無限大,無法畫出)

codebase="http://download.macromedia.com/pub/shockwave/cabs/flash/swflash.cab#version=6,0,0,0"
WIDTH="559" HEIGHT="445" id="http://homepage.ntu.edu.tw/~b94611021/HW10.swf" ALIGN="">







動畫

1 則留言:

紫丁香 提到...

終於把之前的作業都貼上來了
雖然看起來並沒有非常冗長
但是總是「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」
令人非常佩服